「廣告就要像鞭炮、要快、響、短、大!
果真如此,臺灣導演王財祥的廣告影片,從「司迪麥口香糖系列」、「新新人類——開喜烏龍茶」到「中興百貨系列」、「新好男人」,在臺灣廣告界,贏得了「充滿實驗手法」評價,更重要的是他創(chuàng)造了CF的新視覺、新語言,同時提升了業(yè)界制作影片的技法水準。
在他獨樹一幟的影片風格里,非專業(yè)演員的自然表現、取景的素材、原創(chuàng)性的音樂、躍動的畫面,始終環(huán)繞著鄉(xiāng)村、泥土、古老、淳樸的濃重氣息……。
誠如開喜烏龍茶「紐約篇」中的一段文字:「自己學自己的生活,做好自己的事!惯@就是王財祥。
說話不多,卻是自省,自主地運用鏡頭來表達、呈現自己的風貌。
「我的客戶不多,因為堅持要能夠做到想法接近、相互容忍,因為我掌握的是腳本的精神、拍攝的專業(yè)技巧。」
一九九一年,王財祥的作品在坎城被推崇為「最有潛力的新導演」。
當時,上奇廣告(Saatchi & Saatchi)倫敦地區(qū)創(chuàng)意總監(jiān)Paul Arden特別留下深刻印象,賞識有加。臺灣「廣告雜志」指出王導演的貢獻是:「以完全嶄新的視覺表現方式,取代了廣告的可看性及美學價值,刺激了臺灣廣告影片導演的再突破!
二十年前,學業(yè)尚未完成,王財祥開始踏入廣告界,從攝影助理摸索起來,純然是一份濃厚的興趣、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!肝以诖笫兰o公司時,由于邱復生(現任TVBS董事長)敢于投資,引進大量的日本資料,使我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觀念,也逐漸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!
在他的字典里,沒有「不可能」三個字
有王財祥的人生背囊里,常有出其不意的寶物,教人眼前一亮,在他的字典里,則沒有「不可能」三個字。
在多年物質貧乏的擠迫情況下,對于影片資料的保存、使用格外小心翼翼,王財祥露出慣有的靦腆笑容,形容當時的心情是:「不敢反復多看幾遍影帶,深恐損耗太快,把資料弄壞!乖谟邢薜馁Y源里,他一遍遍地揣摩,用對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學習,因此找出迎頭趕上的訣竅,也造就了他一生的專業(yè)。
曾在初中時期有過留級的記錄,王財祥的年少經驗里,充滿對大自然的喜愛和好奇,「每天都浸淫在自己的想法里,在山坡地、溪流澗、雀鳥、釣魚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喚醒了內心深處的潛力,周邊都是容易溝通的老人、小孩,完全沒有束縛!
王財祥依稀記得,學校的制式要求,他是能躲就躲,加上溝通使用的語言不是母語,經常嚇得不敢表達,印象中總是滿身汗地應對承認世界的教條,自然養(yǎng)成了「行動保守,思想豪放」的行事作風。
看似不著痕跡,卻是影響至深。在熟悉的朋友眼中,王財祥是個「很鄉(xiāng)土的人」
。
相對于香港人、新加坡人,甚至臺北人,他是屬性Local的人
「相對于香港人、新加坡人,甚至臺北人,他是屬性Local的人。」意識形態(tài)總經理鄭松茂如是說!竿踟斚榈挠脛排d奮,是他能獨占鰲頭的重要因素。」這是大多數和他共事的人認定的說法。好老板邱復生的鼓勵有加、好伙伴許舜英提供寬闊廣告創(chuàng)作空間、好朋友楊寶輝在各方面的支援,都對王財祥有直接實質的影響,然而在工作上、生活中,真心協(xié)助,支援完成他的夢想和發(fā)展志趣的人,是攜手創(chuàng)業(yè)十六年的黃蕙清。
他是最會省錢的CF導演
「王財祥是我姐夫,他是我心目中最有價值,也是最會省錢的CF導演。」創(chuàng)意是無價的,王導演卻懂得用創(chuàng)意來減少支出。
北醫(yī)藥學系畢業(yè),完全沒有專業(yè)技術訓練的黃蕙清自稱是一張白紙,在王財祥的多方要求、調教之下,從企畫、執(zhí)行到后制作,幾乎是一手包辦,全權掌握了飛電影視公司的經營、運作。
在王財祥經營負責的「飛電」影藝公司里,陳列的盡是古樸素凈的簡單家具,王財祥和黃蕙清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,前者的發(fā)髻飛灰,后者的清爽束發(fā),掩抑不住的是工作的執(zhí)著干勁,輕聲細語里表達的,是絕不輕易妥協(xié)的深沉思考。
在剪片室里,王導演堅持要做出「不一樣」的東西,還要有能夠說服他的創(chuàng)意,不敢稍有懈怠的黃蕙清總是能夠制作出各種版本,滿足他的超水準演出。
「廣告畫面是需要經過構思和篩選。」王財祥的作品常令人耳目一新,留下鮮見的印象,最重要的是他堅持,每一次都耍奇招,如果拍攝技巧有規(guī)則可循,那就未免太簡單了!
「客戶如果要的是陽春面,我就把面煮得色香味俱全,而不是把我自己喜歡的牛排端出來!惯@是王財祥的工作哲學;鄭松茂從感性的角度來談,他指出,在王導演的影片里,是運用影像反映生活,他的人格與作品的風格結而為一,他的獨特理念和作風,在臺灣以外的地區(qū),和世界級的導演相較,毫不遜色;尤其是他的開創(chuàng)性,在影片制作仍停留在手工業(yè)的臺灣環(huán)境中,王財祥總是絞盡腦汁地使作品臻于完美。
四年前即已完成腳本,在九五年開拍了「給逃亡者的恰恰」這部電影,王財祥傾足了全力,贏得了臺灣新聞局部門提供的五百萬輔導金,其中鹽水蜂炮動用了五組攝影機,還有PUB、牛肉場、塞車的種種情景,都是龐大場面的手法;王財祥在十八萬尺的底片中,說出了他眼中的臺灣,由社會的取樣來探討世界紀末的人類百態(tài)。
從精致的廣告到充滿各稱可能的電影,王才祥又跨出了一大步;在過程中偶有力不能勝的沮喪;「氣得我踢墻壁發(fā)泄,拍片結束后,也就結了傷疤忘了痛!
回顧二十年的來時路,王導演懇切地道出他內心的真實感受:「臺灣CF的制作環(huán)境,有一個時期在外商引進Know How的階段,可以明顯感覺到品質的提升,工作敬業(yè),不取回扣;近年來,卻是愈見商業(yè)導向,廣告公司只為迎合客戶,多數不再用創(chuàng)意來解決問題!
工作就是他的全部,單一的事業(yè)主軸
不怕挑戰(zhàn),抓住原創(chuàng),是王財祥的工作態(tài)度,也是他進步的動力,除了打高爾夫球外,工作就是他的全部,單一的事業(yè)主軸,使王財祥可以屏除社交,若非為了即將上片的處女作,他也極少在媒體上曝光,即使是在談論他的作品,王導演也總是輕描淡寫地簡單陳述,沒有花俏,沒有夸飾,一如他的本色「工作嚴謹,卻保持著游戲的心態(tài)!
「他令人服氣,也令人害怕!
「他總是堅強到驚世駭俗的地步!
「有雅量接受不同的意見,也從不受制在框框內!
「天份加上苦學,做了許多卻說的很少。」
這就是王財祥。
不懂新詩,不是詩人的責任
面對王財祥的作品,曾有人引用一句詩人的話:「不懂新詩,不是詩人的責任!
也有人引用他作品中的旁白來形容:「好得不得再說了!
得獎也好,受到賞識也罷,王財祥已在工作過程中享受美好的經驗,默默承受壓力,面對技術不斷被人引用,他早已沒了自己最響亮的掌聲。